应用在终端侧落地,人工智能终端正汹涌而来。作为用户侧承载大小模型部署任务的重要载体,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“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,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、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、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”。发展人工智能终端有利于提升高质量消费供给,释放多样化、差异化消费潜力,推动消费提质升级。
从智能终端到人工智能终端的跃升可谓是智能化终端的“二次革命”,从底层硬件到操作系统,从应用框架到交互方式,都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,整个终端及上下游产业也随时巨变。为推动人工智能终端产品普及,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,《中国电子报》联手人工智能终端工作组推出“AI时代终端大变局”系列报道,将从产品之变、场景之变、技术之变、生态之变等角度探讨产业变化,并开设“大家谈”纸面圆桌论坛,凝聚业界智慧、共商产业大计。
6月26日晚间,小米首款AI眼镜如约而至,为AI眼镜领域悄然拉开序幕的“AI眼镜大战”再添一把火:据不完全统计,近半年来,已有近20家品牌陆续发布AI眼镜新品,目前市面上的AI眼镜产品已近50款。今年“618”期间,京东平台AI眼镜的成交量同比增长高达7倍。
AI眼镜俨然已成为智能终端领域的“新贵”。其高速增长的市场潜力,不仅吸引了终端品牌的目光,也引得众多科技企业争相押注。随着AI技术的深度赋能,业内人士认为,具备强大交互体验的AI眼镜有望重塑人机边界,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新一代智能交互入口。
据不完全统计,近半年内,包括Meta、Rokid、华为、百度、Snap、谷歌、雷鸟创新、谷东科Kaiyun平台 官方入口技、闪电科技、XREAL、亮亮视野、致敬未知、联想、Looktech、蜂巢/界环、李未可、TECNO等在内的近20家品牌相继推出了AI眼镜新品。仅5月份,就有十余款新品在全球市场发布。在5月底举办的深圳人工智能终端展上,GYGES LABS、影目科技、LOHO等厂商也展示了多款AI眼镜产品。
这股发布热潮仍在延续。6月12日,亮亮视野在韩国发布“AR+AI”翻译眼镜Leion Hey2;6月23日,Meta与全球知名运动眼镜品牌Oakley联合发布全新智能眼镜产品Oakley Meta HSTN;6月26日,小米首款AI眼镜正式面世;蓝思科技与杭州灵伴科技共同开发的AI眼镜Rokid Glasses将于6月底开启交付……
字节跳动正计划推出自研AI智能眼镜;苹果内部的Vision Products Group事业群正研发一款类似Meta Ray-Ban的AI智能眼镜;三星在今年年初首场Galaxy Unpacked发布会上公布了自家的“AI生态架构图”,其中包括“眼镜品类”;OPPO于MWC2024期间发布了OPPO Air Glass 3辅助现实AI智能眼镜概念产品;vivo公司公司申请注册多枚包括“VIVO AI眼镜”“VIVO AR”在内的商标。
粗略统计已发布的AI眼镜新品及蓄势待发的产品,数量已经超过50款,“百镜大战”是迟早的事情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作为智能终端“新贵”,AI眼镜的热度持续升温并非偶然,而是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共振的必然结果。
相较于传统眼镜,AI眼镜集成了摄像头、麦克风、存储、SoC(系统级芯片)等电子元件,实现了语音交互、拍照等功能。接入AI功能后的AI眼镜更是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。
“从技术成熟度看,AI大模型、微显示光学、空间计算等核心技术已取得关键突破;从产品形态和市场定位看,主流厂商的AI眼镜已跨越产品市场契合度(PMF)验证阶段,前景日益明朗。”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在接受《中国电子报》采访时分析道。
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主任工程师陈曦向《中国电子报》记者表示,近两年生成式AI(如ChatGPT等大模型)的突破,加速了语音交互、实时翻译等能力向终端迁移;而光波导、Micro LED微显示、低功耗芯片、硅碳负极电池等技术的突破,则打破了AR眼镜在“轻量化、性能、续航”上的瓶颈,推动产品从“能用”走向“好用”。
另外,AI眼镜被视为“下一代智能交互入口”的潜力股,其巨大的市场想象空间促使各大品牌加速战略布局。
调研机构维深信息(Wellsenn)预测,2025年全球AI眼镜出货量将突破550万台,同比增长135%,到2030年有望达8000万台。IDC则预计,2030年全球AI眼镜市场规模将达5340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超45%。
信达证券新消费行业分析师表示:“AI眼镜正复刻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,2025年其市场规模有望连续翻番。长期看,其潜在用户规模或突破10亿量级。”
李宏伟指出,眼镜作为全球数十亿人的刚需用品,若有一半佩戴者愿意替换传统眼镜,其市场规模将媲美智能手机。这正是吸引全球科技巨头与新锐企业竞相入局的关键所在。
行业预测的超高增长率与亿级潜在用户规模,吸引了各层级企业不断入局,既包括以Meta、谷歌、华为、小米、阿里、字节等为代表的知名整机或互联网企业,也有雷鸟创新、Rokid、蜂巢/界环、李未可、闪极等在内的新锐力量。
李宏伟认为,无论是终端品牌押注、互联网企业跨界,还是新锐品牌抢滩,都将从不同维度推动技术革新与行业进步,繁荣生态系统。
以Meta为代表的“老牌”AR企业倾向走“高端”路线,它们往往更重视突破技术极限,旨在通过领先技术树立标杆。此类产品多融合AR显示与AI交互,常搭载硅基OLED等前沿显示技术和专用处理器,具备较强的空间计算能力。
然而,高技术往往意味着高定价,其产品价格多在人民币数千元至上万元之间(例如,Meta计划最快在今年年底推出的一款代号为“Hypernova”的高端智能眼镜产品预计售价将达1300-1400美元,约合人民币1万元),短期内难以快速占领大众市场,产品主要面向专业和工作场景,或是科技发烧友和企业级客户等。
相比之下,包括小米、闪极等后进入者则更倾向于以“低价实用”策略开拓大众市场。
目前,AI眼镜在消费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娱乐社交与工作生活服务两大方向。一方面,年轻用户青睐其解放双手、视角独特的摄像功能,用于拍摄Vlog、直播或旅行记录;另一方面,可以将跨语言翻译、导航、信息助手等功能逐步融入日常生活。因此,聚焦音频增强、智能翻译、快捷拍摄等实用功能的千元级AI眼镜产品,能有效降低用户门槛,培育市场,使AI眼镜更快成为日常助手。
记者调研发现,目前中国市场上,1000-4000元价格段的AI眼镜占据主流,5000元以上的高端产品较少。京东“618”数据显示,销量较大的是2000元以下的音频拍摄类智能眼镜。
“这种品类分化反映了厂商对市场需求的不同理解。”IDC中国终端系统研究部高级分析师郭天翔分析认为,短期看,功能相对简单、价格亲民的音频拍摄类产品更易被大众接受,但长期而言,融合AI与AR的产品更符合未来趋势。
洛图科技(RUNTO)分析师汪子莘指出,音频拍摄类AI眼镜可能成为用户接受AI+AR眼镜前的过渡产品。
AI眼镜无论技术路线如何分化,摆脱“小众工具”的定位,跃迁为继手机后的新一代“大众交互入口”,已成为行业努力方向。
智能手机的统治性地位源于功能聚合与生态粘性,而AI眼镜的突围机会在于提供手机无法复制的交互升维——解放双手与视线,实现“抬眼即见、动口即达”的无感自然交互。
例如,小米AI眼镜的声控支付功能让移动支付更便捷;亮亮视野的悬浮字幕翻译让沟通更顺畅;Meta实时AI识别技术则让眼镜变身为智能百科全书……这些实践应用正验证了这种自然交互的潜力。亮亮视野COO娄身强向《中国电子报》记者分析说:“一旦技术成熟,眼镜能承载通讯、导航、娱乐等全场景功能,且体验更自然,用户将逐步从手机向AI眼镜迁移。”
然而这条路并不平坦。行业专家普遍认为,AI眼镜要真正成为主流交互入口,还需跨越技术瓶颈、生态构建、用户习惯与高昂成本等多重门槛。
从技术瓶颈方面来看,要让AI眼镜成为人人离不开的设备,必须先解决当前存在的续航不足这一大挑战。目前不少AR眼镜的线小时,难以满足全天候使用需求。业内始终在寻求破局之法:例如,亮亮视野通过低功耗芯片与大容量电池盒设计,将整机使用时长延长至8小时;创维则以30分钟快充实现24小时续航。但要全面达到智能手机的续航水准,仍需技术突破。
光学显示面板在环境光线下的显示稳定性、视场角限制,以及减重与散热的平衡等问题同样制约AI眼镜产品体验升级。
当前AI眼镜的功能以厂商预置为主,生态系统处于起步阶段。可用的第三方应用和服务有限,导致消费者即便购买了设备,也可能因缺乏丰富场景而降低使用频率。“要撬动大众市场,必须培育如App Store般繁荣的开发者生态,催生刚需应用。”陈曦强调。
生态短板折射出更深层的挑战:AI眼镜需证明其不可替代性。娄身强指出,当前,消费者已习惯了低头用手滑动手机的交互方式,转向抬头用眼镜进行语音/手势交互时,仍需一定的适应期。市场推广需循序渐进,从高频场景(如导航、会议协作)切入,逐步培养用户习惯。
另外,成本门槛也是影响AI眼镜产品快速走向大众的核心因素。据悉,占整机成本超过70%的光学模组、微型显示面板和专用AI芯片等核心部件价格偏高且产能有限,推高了终端价格,这也导致短期内高性能AI眼镜价格难以下降。
值得期待的是,国产供应链正加速破局:蓝思科技凭借纳米微晶玻璃将光波导透光率提至95%,同时压缩量产成本;水晶光电、苏大维格等企业在光学模组领域已切入Meta、雷朋供应链;视涯科技、宏禧科技、京东方、熙泰科技、国兆光电、芯视佳、湖畔光电等企业的12英寸线硅基OLED项目纷纷量产与建设,国产硅基OLED的产能和成本将更具优势。
业内专家预测,随着国产供应链成熟与规模效应释放,未来3年,高性能AI眼镜价格有望“腰斩”。届时,扎克伯格预言的“AI眼镜的iPhone时刻”或将真正降临。